美俄都在找中国抓紧买同一样东西再一次看透中国的战争潜力
硝化棉,这种化工原料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,但说到它的用途,可能会让人感到意外。它不仅能作为涂料、油墨的原料,还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子弹、炮弹以及火箭推进剂等军事装备。全球每年生产的硝化棉,中国的产量几乎占据了一半,约为六万吨左右。这一比例相当可观,也让中国在全球硝化棉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,硝化棉的需求骤然增加,成为了美俄两国争相从中国购买的热门商品。对于中国而言,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贸易问题,它也映射出中国在全球工业领域中的强大影响力。
首先来看俄罗斯。自2022年2月冲突爆发以来,俄罗斯的军工生产面临严重的弹药短缺问题。普京立即下令军工厂全力生产,并通过国防部积极寻找关键原料。硝化棉作为制造火药的核心成分,俄罗斯的自产能力远远不足,无法满足大量生产的需求。过去,他们常从欧洲国家进口硝化棉,尤其是意大利和荷兰,但随着制裁的加剧,这些传统进口渠道遭遇了瓶颈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成为了俄罗斯的“救命稻草”。通过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,2015至2021年间,中国几乎没有对俄罗斯出口硝化棉,但自2022年5月以来,出口量急剧攀升。2022年,中国对俄出口硝化棉达到704吨,2023年更是翻倍增长,达到了1365吨。到了2024年初,俄罗斯继续从中国大量进口,价格更是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一倍。显然,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正在加深,硝化棉无疑为他们的弹药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,尤其是在哈尔科夫等战线的推进上。
与此同时,欧洲和美国也没有闲着。欧盟国家和美国希望加大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,尤其是155毫米炮弹,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原材料,增产变得困难重重。2024年3月,欧盟内部市场专员蒂埃里·布雷顿公开表示,由于中国硝化棉供应问题,法国和德国的炮弹生产线未能满负荷运转。其实,问题的根源并非完全出在中国身上。由于欧盟在2023年10月通过了禁止强迫劳动产品的条例,限制了来自新疆棉花的进口,这直接影响了硝化棉的供应。中国的硝化棉大量来源于新疆,而一旦这些原料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进入欧盟,硝化棉供应就陷入了困境。根据欧盟的数据,超过七成的硝化棉依赖进口中国,一旦供应中断,许多军工企业陷入了困境。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线无法运作,法国的军工企业也同样面临问题。
到2024年8月,德国媒体报道称,欧盟军工严重依赖中国产的硝化棉,面临着道德和供应两方面的困境。与此同时,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硝化棉也表示关注。美国情报机构分析显示,除了机床和微电子产品外,硝化棉同样是对俄罗斯军工业的重要支持。2024年4月,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访问中国时,直接向中方提出了这一问题,担心中国的双重用途商品助长了俄罗斯的军事能力。
有意思的是,俄罗斯不仅直接从中国进口硝化棉,还通过第三方进行绕道交易。土耳其的Noy公司成为了俄罗斯硝化棉的重要进口中介。2022到2023年,土耳其公司为俄罗斯提供了近一半的硝化棉进口量。这些硝化棉的来源包括德国的Hagedorn-NC公司、美国国际香精香料公司的子公司以及台湾的TNC工业公司。这些企业虽然表示未曾知情,但实际上,硝化棉经由土耳其转手流入了俄罗斯的军工厂。欧盟和美国已经表态,计划对此展开调查,并可能会采取二次制裁,但截至目前,这一做法并未完全遏制硝化棉的流入。2025年上半年,俄罗斯依旧从土耳其和中国继续进口硝化棉,确保了持续的弹药生产能力。
到了2025年,情况愈发复杂。中国加强了对氮出口的限制,作为相关产品的硝化棉也受到了影响。欧盟尝试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缓解这一困境,2024年通过新条例支持本土生产合成硝化棉,并用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利润帮助乌克兰军工发展,金额高达1.4亿欧元。法国和德国的工厂开始测试替代品,尽管成本较高,但逐渐恢复了生产。土耳其则成为了一个备用供应商,虽然交货期较长,但暂时缓解了部分压力。美国则在得克萨斯州建立了新的设施,预计到2025年底能够实现自给自足。俄罗斯方面,继续依赖中国和土耳其,2025年第一季度的进口量依然保持在高位。全球市场的硝化棉短缺推高了价格,主要的生产国包括中国、泰国和巴西等。
从数据来看,中国并未在供应上偏袒任何一方。2024年,中国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硝化棉,但同时也向美国和法国提供了供应。NHK新闻分析指出,中国掌握了硝化棉的定价权,对俄罗斯出售的硝化棉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,但并未完全切断对西方的供应。这表明,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拥有重要的话语权,既能够影响俄乌战争的走向,又能维持对西方国家的供应稳定。欧盟预计,到2024年底,其炮弹产能将达到150万至170万发,但与俄罗斯的200万发目标相比,仍有较大差距。乌克兰战线的消耗极为巨大,炮击造成的损失占到了双方总损失的70%,硝化棉的短缺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差距。
更深层次来看,中国为何能够在硝化棉市场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?首先,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,而新疆棉花占据了绝大部分。通过硝化处理,这些棉花成为了硝化棉的原料。中国的硝化棉生产基地遍布四川、北方等地,其中像四川北方硝化棉公司这样的国有企业,既服务于军工,也涉及民用市场。全球硝化棉市场中,中国的出口占据主导地位。据Volza贸易数据显示,2023至2024年,中国出口了957批次硝化棉,仅次于哥伦比亚。虽然欧盟对中国的依赖颇为抱怨,但其自身恢复生产的成本过高,无法填补市场的空缺。土耳其和印度等新兴产能较小,难以弥补这一空缺。
这也暴露了西方军工产业的脆弱性。尽管硝化棉并非高科技产品,但它却是制造火药、炮弹等武器的基础性材料。没有硝化棉,即使是先进的武器系统也无法发挥作用。俄罗斯能够维持其军事推进,部分依赖于中国的硝化棉供应。而欧盟若想进一步加强军事装备生产,尤其是在2025年提出的ReARM计划和国防白皮书中,原料的短缺成了最大的难题。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报道指出,欧洲的国防承包商警告称,依赖中国硝化棉将影响欧洲的炮弹增产。德国之声也指出,一旦失去了中国的硝化棉供应,西方的军火工业可能会陷入瘫痪。与稀土类似,中国在这些关键原材料领域拥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。
中国的策略似乎并不是刻意“卡住”谁的脖子,而是通过保持中立,展示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强大实力。就像在2025年中美芯片战升级时中国限制镓锗出口一样,硝化棉的贸易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潜力和精准影响力。在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博弈中,中国的作用愈加凸显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